最近中研院舉辦院士會議,要選出新的院士,所以很多老院士都回來開會,也順便舉辦了座談會 - 與博士後和博士生對話,看看我們是否要給這研究單位什麼建議,或是有何疑問。

開會前,我以為應該提出的問題是,補助學生或是博士出國開會的經費不足,造成大家不太想出國,或是所上儀器設備的借用不夠清楚,大家都不知道哪裡有什麼資源可以用,等等。但是真正開會之後,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都比較像是個人或是大環境的問題,而院士的回答有些讓我有啟發,有些卻讓我覺得不太能共鳴,例如:

Q1: 我想要做很久的博士後研究員,但是規定限制最多只能做五年,就會要求你必須要自立門戶,請問有可能延長博士後的期限嗎?
A1: 院士們的回答是說,博士後研究員必須追求更高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同一個地方做研究不夠上進,而且年限這種事情也不是他們幾個人可以解決的。

我覺得: 

每一種行業應該都有人想要做一輩子不想換,所以一定也有人想要一輩子就在老闆底下做研究,不想獨立門戶,但是似乎研究界就是會要求你一定要自立門戶,不管是去創業,去當實驗室主持人,去當教授,總之就是一定要脫離原本的老闆。我們很少聽到工程師做個五年就一定要出去開公司,也不是每個律師醫生都自己開事務所開診所,那為何研究員就一定要自己經營自己的事業不可呢? 不能只想要做一輩子研究員嗎? 有些人結婚生子了,只想把研究當作一個工作,而不是還要出國進修開創新世界。

不過後來想想,因為不管是學生還是研究員,都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國家給予每個實驗室一些補助,就是希望這個實驗室可以栽培新的科學家。如果今天每個實驗室都被老鳥佔據了,或許paper可以出很快,但是就沒有空間可以給新的學生,這樣這個行業就不會進步。所以如果想要一直做研究員,沒有打算自立門戶,或許就必須自己去外面找私人單位,而不是佔用國家資源來養老。

但這樣做也有矛盾點,首先私人單位是否願意僱用這種沒打算再繼續上進的員工呢? 私人公司應該不太能接受有人進來只是想要養老吧,也不想當計劃主持人,也不想出國進修,這樣可行嗎? 第二,為什麼不能佔用國家資源來養老呢? 很多公家單位的公務員不都這樣做嗎? 為什麼研究人員就要用不同標準來看呢?

總之,我對於 "未來一定要自立門戶" 感到憂慮,因為如果你很優秀,那你可以拿到很充裕的經費做實驗;但是如果你時運不濟,實驗室慘澹經營,什麼都做不出來,那還真不如不要獨立門戶。


Q2: 我是做農業研究的,但是在國內補助的經費比起生醫界真的差很多,發表的數量也遠不如生醫研究,很多同學紛紛放棄農業研究轉到生醫去,而我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堅持下去還是也要轉走,雖然我依然對農業有興趣,但是出路不好的話吃不飽也不是辦法。

A2:
全世界有能力進行研究工作的國家,一定是經濟比較富裕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沒有吃不飽的問題,所以才會呈現不夠重視農業研究的表象,但是並不表示農業不重要。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要吃飯,最近世界糧荒嚴重,地球人越來越多,糧食的需求早晚會是迫切的問題,你現在會覺得他冷門是因為在台灣,但是如果你放眼全世界放眼未來,那農業研究的價值是很高的。

而且如果你今天就只因為哪個東西比較熱門就轉行過去,當你終於學成之後說不定他又變冷門了,還是應該要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你才會做得開心。


我覺得:

這一段話我覺得回答的非常棒! 研究工作本來就是走在人類最前面的工作,就算你不做研究人類也不可能活不下去,所以做這行不能用熱門冷門來看。同樣的,糧食問題在未來會變得很重要,應該要留意的是世界趨勢,而不是現在看起來冷門就不想做了。如果每次看到熱門就殺過去,都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那就跟菜籃族買股票一樣,每次都在高點買進,之後就跌了,然後懊惱當初不該看這支股票好就跑去買。

追逐名牌是盲目的,這真是不管在哪一行都一樣,慎之!


Q3: 所上每個實驗室的研究主題都差很多,各種設備也很難通用,實驗室之間很少合作或是儀器共用,所以每個實驗室都需要很大的空間來放儀器,這方面該如何解決?
A3:
所上有什麼儀器什麼資源,應該要自己去找自己去問,空間已經有限了,大家應該要更主動,去問人問題別人應該都不會拒絕你。

我覺得:

中研院實驗室跟大學不同,大學的實驗室多半會把同一個研究所的實驗室擺在同一層樓,老師們彼此都熟,學生們彼此更熟,所以在各實驗室之間穿梭借用東西是很方便的,所以對於哪裡有什麼儀器,誰會什麼技術,大家都很清楚可以去哪裡找人問。

但是在中研院,每個實驗室的主題落差太大,實驗技術也都不重疊,隔壁實驗室的人都是跟自己不相關的人,平常不可能隨便就聊起來,所以即使在這裡好幾年了,我還是不知道哪個實驗室的誰會做什麼技術。院士說的也沒錯,應該要主動詢問,但是如果你對其他實驗室一無所知,隨便就跑進去說你們會不會做某某技術,我可不可以跟你們借某某東西,絕對是很奇怪的事情。

教授跟教授之間也沒有習慣拉近兩個實驗室的距離,大家都自己做自己的,沒有透過老師的引薦,學生自己衝去找人要東西也是不禮貌的。這一切應該歸咎於中研院的體質問題,少了一股大學實驗室應有的活絡。


另外就是翁院長的演講

他的演講主題是如何引發自己的好奇心,並且進一步解決問題。聽起來是個很棒的主題,但是演講內容卻完全都在講他的實驗成果大雜燴,不同領域的人聽起來相當無趣。

不過其中有一小段聽起來蠻感慨的,就是院長在解說他們如何解出某個結構,那結構有三個部份,每一個部份都花了五年時間,所以參與的學生在過程中都很消沉。這聽起來很驚人,光是一個結構就要五年的時間,等於是一個博班生就把青春砸在這上面了,很漫長,所以難怪會消沉。

我想生物方面的研究性質就是如此吧,無可避免的必須花很多的時間,跟其他領域比起來真的很容易懷疑自己的青春到底有沒有砸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假設是錯的,結果是負面的,那真的就是虛度光陰了。那些優秀的人熬過來了,很優秀的在演說,但是我相信還有更多在路上就夭折的科學家,沒有人看到。


好沉重啊...... 所以幫我點點廣告吧 :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E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